5月30日,是陝西省長武縣中學高三學生在學校最後一天上課。從上午10點多開始,一場瘋狂的撕書活動在高三教學樓上演。因不滿老師制止他們的撕書行為,6名高三學生圍毆了一名50歲的老師,將3根拖把棍打斷,造成老師頭部受傷。
  每到畢業季,此類“撕書”現象就會在各個學校里上演,這幾乎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的校園“文化”。通常情況下,如果沒有過激的舉動,學校一般持寬容態度,學生也大多能在校方的勸阻下回覆平靜。然而在長武縣中學,一場“撕書狂歡”竟演變為學生對老師的集體圍毆——這一幕,讓人在瞠目結舌之餘,內心涌起更多的,是一種深深的失落和悲哀。
  無論是作為長者還是作為師長,這6名高三學生圍毆這50歲老師的行為實際上都已經挑戰了最基本的社會倫理底線。而從“將3根拖把棍打斷”等細節來看,幾名學生下手是非常之狠,甚至是不計後果的。鑒於施暴者與受害者分別是學生和老師的特定身份,鑒於事件發生在校園內,可以說當幾名學生將拳頭和拖把棍揮向這名老師的時候,一同倒下的還有他們自己迷茫的青春。他們是粗野的施暴者,也是無知的受害者。
  青春的確可以用來張揚。“撕書文化”的流行,隱喻著這樣一種社會變遷:這一代的年輕人不再甘於被家長製作風所主導,不願意去過一種被設立和安排的人生,他們渴求更多的獨立與平等,所以通過“撕書”這樣一種具有破壞力的行為來獲取更多的關註度和話語權,以彰顯自己的存在感,發泄青春的躁動與不安。然而過猶不及,很多時候青春的張揚與放縱之間僅有一線之隔,超出了道德與法律的底線,“青春”就會成為無知與愚蠢的代名詞,迷失在自負與狂妄之中。“撕書”同樣不為社會道德觀念所接受,但它的風險是可控的,而“圍毆老師”則已經上升為一種暴力行為,它的風險是不可控的。所以前者可以被寬容,而後者則必須得到相應的懲戒。這是必須明確的立場和態度。
  近年來,“校園暴力”的話題屢屢成為社會關註的焦點。除了個體因素之外,人格教育的缺失不應該被忽視。事實上,雖然僅是個案,但筆者並不認為這起“圍毆老師”事件完全是衝動之下的結果,它的背後必然有著積蓄已久的對立與不滿。從道理上說,幾年的中學生活,理應讓這些學生對校園建立起一種歸屬感,對老師保持一種最起碼的敬畏感,何以現實卻如此冷酷,師生之間一有矛盾,便迅速激發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?這折射出一種深深的疏離感,在以高考為指揮棒的環境下,成績成為評價一切的標準,而人格的教育和成長很難說是健康的。由此,學生們的情感與訴求是否被過度壓抑,以至鬱久成疾?教育的功利化,導致缺乏溝通與交流,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又是否淪落為僅靠利益來維繫?
  當受教育者崇尚暴力的時候,教育者有責任直面現實,併進行有效的反思和改進,而不是一味地逃避,試圖大事化小。據報道,為了不影響這6名學生參加高考,經過教育局和學校協調,被打老師現在已答應暫時不報警,等高考結束再處理。這種處理方式有人性化的一面,但在某種意義上也模糊了是非標準。學生圍毆老師已非一般的道德品質問題,豈能如此“冷處理”?事實上,讓學生學會承擔,同樣是人格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。
  (吳龍貴)  (原標題:時評:“圍毆老師”暴戾中被撕裂的青春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y59nylkj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