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本報訊(記者鄒春霞)為什麼環境數據與公眾感受不一致?環保部環境監察局副局長陳善榮昨天做客新華網訪談,回應了這一問題。
  陳善榮指出,近幾年從國家到地方環境保護力度加大,但卻和群眾的感官和要求不一致。在他看來,原因有三。首要原因,陳善榮認為是原有空氣質量評價方法沒有納入PM2.5指標。陳善榮說,原有的辦法主要考慮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顆粒物等主要指標,所以在感覺上可能有一定的差異。
  “去年我們頒佈了新的空氣質量的評價辦法,”陳善榮說,“應該說,現在感覺通過我們空氣質量的監測、發佈和實際的感受應該基本上能夠同步了。”
  第二,污染物排放累積的同時,大範圍不利氣象條件也在發生變化,經常出現大範圍的低壓天氣。陳善榮說,“據氣象專家介紹,最近這幾年大範圍低壓天氣還會繼續增加,所以除了我們污染排放總量遠遠超過環境總量以外,氣象因素也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。”
  此外,陳善榮說,公眾對環境保護的要求越來越高了。他表示,群眾對環境改善迫切性的要求可以理解,但“真正要使得環境質量有一個根本的改變,還需要我們堅定信心,同時要加大力度,逐步達到這樣的一個目標”。  (原標題:環監局回應為啥藍天數據與公眾感受不同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y59nylkj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